小九听说,自己的一个朋友大学毕业没多久就查出来了癌症。明明是灿烂的年华,却每日疲于与癌症拼搏。 “癌症”两个字,就像一座大山,压住的不止一个人,也压住了无数的家庭。 2020年全球新发癌症病例上升至1930万例,死亡病例上升至1000万例,而其中,中国的癌症发病和死亡人数均居首位。 一方面患癌的人数越来越多,一方面癌症患者越来越年轻,下面3个癌症患者的故事,希望能带来反思。 一、三个癌症患者,背后尽是心酸 01、28岁被确诊卵巢癌晚期 白女士在28岁那年生下了儿子,本来以为这是幸福生活的开始。 在她母乳喂养的第6个月,发现右侧乳房有个硬结,家里人说可能是喂奶时聚奶导致的,所以她并没有在意。 直到后来感到疼痛更加明显了才去医院检查,结果并不乐观,最终在省城的医院检查为卵巢癌晚期。 手术后,回家休养时,丈夫对她越来越冷淡,觉得她的病是个无底洞,甚至觉得她已经将癌细胞通过母乳喂给了儿子。最终白女士选择了离婚,但是丈夫不要孩子,她只好带着孩子净身出户。 可是,自己可能很快就要离开这个世界,儿子怎么办?痛定思痛后,她为儿子办理了收养手续。 尽管病情一再不受控制地发展,但她仍然在坚持,因为能多活一天,就能多悄悄看儿子一眼,虽然不能相认,但看到他一天天长大,就是最大的欣慰... 02、25岁被确诊早期肾癌 吴女士是一名培训机构的老师,25岁的她正准备公费去国外攻读博士,却在出国前的体检中被确诊为早期肾癌。 因为癌症,她不仅失去了读博资格,还找不到工作,最终在隐瞒病史的情况下才找到一家临时的培训机构工作。 吴女士从来不敢考虑其他更好的平台,常怀疑自己永远只能这样过下去。 癌症,让吴女士失去了很多本该属于她的东西,有时候她会想,癌症患者是病人,不是罪人啊。 03、36岁医生被确诊肺癌晚期 贾先生是一名年轻的心外科医生,在至少有半年的时间内,手术日的早上都会咳嗽、血痰。但是科室的工作非常繁重,每周有4天都是手术日,平均一台手术要花3~4小时,通常在夜里9~10点才能结束一天的工作。 忙碌的工作让他无暇顾及自己,也从未想过下楼去为自己做个检查。没想到等发现时已经是肺癌晚期,这对于35岁的他来说,无异于是晴天霹雳。 患癌后,贾先生会软弱害怕,曾经热爱的东西,比如手术、爬山爱好都只能放弃... 二、为什么得癌症的越来越多? 我们都知道,癌症的发生和年龄有很大关系,老年人是癌症的高发人群。 美国杜克大学癌症生物学博士李治中提到,有的癌症和先天基因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医疗水平越来越好,一部分致癌基因有机会传递给后代,所以和基因有关的癌症有所增加。 不过,更主要的原因是受生活习惯的影响。比如结直肠癌年轻化就和生活习惯改变,比如摄入的加工肉多、蔬菜少、抽烟喝酒等密切相关。 近日,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这是一项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研究癌症负担和风险的研究,该研究对归因于环境、行为、代谢风险以及职业因素的癌症负担进行系统性的估计。 研究显示,在2019年全球范围内,共有4450万癌症死亡人数是可预防风险因素引起的,大约占癌症总死亡的44%。也就是说,几乎将近一半的癌症死亡是能够预防的。 2019年,在全球范围内导致癌症死亡的主要风险因素是抽烟、饮酒和肥胖。 三、癌症有一半都是治死的,不治疗反而更好? 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要不要治疗也是一个难题。 一方面,有人觉得癌症有一半都是治死的,不治疗反而更好。这种观点需要辩证看待? 山西省中医院肿瘤科李志辉医师表示,手术治疗是癌症治疗的主要方式,能够将癌细胞密集聚集的组织切除,并不会加快癌症的扩散。 而化疗作为一种全身的治疗方式,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的确可能伤及到正常细胞,导致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但对于一些患者来说化疗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大部分肺癌晚期患者无法手术治疗,通过化疗能够明显延长生存期。 两害相权取其轻,在患者的各项指标达标、经济条件允许等情况下,患者还是应该积极接受治疗。 最后,癌症不治疗会不会活得更久呢?在有些特殊情况下,保守治疗确实更合适,比如年龄非常大,无法耐受任何治疗。 总的来说,癌症病情复杂,不管不顾的放弃治疗,是不明智的做法。 总之,人人都有癌细胞,但不是人人都会患癌。为了减少癌症发生的几率,我们应该对癌症有更多的了解,科学应对、积极预防。 wms仓库管理系统 https://www.wangdian.cn/seolist/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