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思词汇 不妨,来聊一聊历史剧。 什么叫做历史剧? 严格来说,历史剧是以某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创作蓝本,然后进行的艺术创造,内容以历史为主的,则被称之为“历史正剧”。 也就是说,只要是以反映历史为主的剧目,都是历史正剧,《雍正王朝》是,《三国演义》也是,与历史正剧相对的,则是戏说历史剧。 这类剧,也依托于某一段历史时期和人物,但并不以反映历史为主。 比如《铁齿铜牙纪晓岚》等。 既然是电视剧,而并非历史纪录片,那么自然有其虚构的成分,一般来说,历史剧的创作,基本只要遵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即可。 大事不虚,指得的大的历史事件和走向,不能更改,这是历史正剧厚重底色的保证;小事不拘,意思则是在不影响历史大趋势的一些事情上,可以进行适当的虚构。 唯有这样虚实结合,才能保证历史剧的端正和可看性。 就像《大明王朝1566》,出自刘和平的原创剧本,其中“改稻为桑”的事情,在真实历史上并不存在,其他如《雍正王朝》、大秦帝国系列等等,都是改编自当代小说。 那么,究竟哪一部作品,才是你心中的最佳历史剧呢? 当然见仁见智。 在我心中,这样无上的殊荣属于26年前的一部作品——《东周列国▪春秋篇》。 经典之后,想要再造经典 1994年,央视的历史巨制《三国演义》开播。 该剧耗时5年,投资巨大。 许多战争的场面,是由阵容齐整的军人来充当群演的,因此,《三国演义》只能是特殊时代的产物,不过对于它能否成功,总导演王扶林在开播之前,心里也没有底。 可事实证明,《三国演义》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于是紧接着,央视想再接再厉,继续出品一部长篇的历史剧巨制,他们把目标选定为中国古典小说《东周列国志》。 这部小说出自明朝中期冯梦龙的手笔,其实相对于冯梦龙自己的《三言两拍》来讲,这部小说在当时民间的知名度,算不上很高,尤其是和《三国演义》来比较的话。 接到这次拍摄任务的导演,是沈好放。 他曾是历史剧《敦煌》以及《三国演义》的副导演,并且在几年之后,又交出了《贫嘴张大民》这样的现实主义题材佳作。 但摆在眼前最现实的问题是,这部剧不好拍。 在冯梦龙的《东周列国志》问世之后,又在后来经过多人修改,一直历经百余年的时间,才在清代蔡元放的手中,彻底完稿。 更让人头疼的,是书中的内容。 从故事上来讲,《东周列国志》中的事件角度多元,且脉络繁多,对于创作者来说,没有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并且时间跨度长达300余年。 说它的拍摄难度大于《三国演义》,并非是无稽之谈。 无奈叹息,减掉30集,终究难窥全貌 尽管很难,但央视还是选择迎难而上。 为了回避小说中大量反复的历史,欧阳逸冰、郭启宏、王培公三位编剧,和导演沈好放,将其中的故事,改为每集讲述一个,并且围绕着一个中心人物展开。 这样的形式,在当时颇为新颖。 并且,编剧和导演,还将这部剧设置了一条“隐形的主线”,即所有的故事,都和周天子以及春秋五霸密切相关,这让《东周列国》的故事,终于有了贯穿始终的“躯干”。 然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春秋时代,是我国先秦时期最为辉煌的篇章,无论是百家争鸣般思想的碰撞,还是霸主们的纵横捭阖,又或者是大小诸侯们的此起彼落,都让这个时代灿如烟花。 因此这长达三百年的历史,沈好放决定以60集的篇幅,来放置它。 但未能如愿。 根据当时有关部门的指示,为了“为刹当前电视的长风而作出一个榜样”的缘故,三位编剧原本写好的60集的剧本,被压缩了一半,只留下了30集的篇幅。 导演沈好放对此十分无奈: “甚至直到开机后,也要不断地对已经压缩在30集里的内容进行再挑选,再浓缩,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把复杂的历史交代通俗化,把经过沉淀的历史精华艺术化,把脍炙人口的历史事件故事化”。 这也是为什么,剧中会出现大量的片头字幕介绍剧情的缘故。 这对于当时的创作者来讲,实在是无奈之举。 天子葬礼,被困在了泥土之上 说实在的,当初看到《东周列国▪春秋篇》第一集的时候,我就惊讶地长大了嘴巴。 实在是太写实了。 “按照周礼规定,天子下葬,列九鼎八簋,墓道四,车乘九,杀殉葬的奴隶超过百人,包括近臣、妃子也要陪葬,这意味着,天子到了阴间,还是天子,奴隶到了阴间,还是奴隶,阶层是不变的,礼制是永恒的。” 在此之前,有一个简单的交代。 时间回到公元前782年。 彼时,周王朝的第十一代天子周王静无故暴毙,于是性格乖张的太子宫湦,在一片哀乐声中,继承王位,而他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沐浴后为先王下葬。 可他却迟迟不愿意入池沐浴。 因为那些伺候沐浴的寺人,都是周王静留下来的。 一位宫女前来劝慰,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他终于肯脱衣沐浴,而当我们跟随摄影机看到下葬的场景时,更是令人震撼无比。 红色的巫祝,在高台之上,跳着诡异的舞蹈。 墓室四周的士兵,全身裹素,一片雪白之下,一群披麻戴孝的陪葬者,护送着巨大的灵车,进入墓室,而在墓室的四周,则站满了黑袍蒙眼的人。 这些人,也是陪葬者。 先秦时代,巫术盛行。 在繁琐的周礼之下,一场周天子的葬礼,往往需要陪葬有百人之多,当然,也有战马。 拙朴的古风,吊诡的氛围。 此时,一个身穿红衣的孩童,由远及近,蹦蹦跳跳唱着“月将升,日将落”的歌谣,仿佛,要为这个古老的王朝,送上一曲最后的挽歌。 一匹战马更是从土中挣扎而出,快速奔向远方,就像天边一条长长的黑线。 红,代表着火焰的颜色。 红色的孩童是涅槃,是新生,而黑色的战马,如同生命的抗争,两者一来一去,就像古老的中华大地之上,迎来一个个旧王朝的坍塌,和一个个新王朝的建立。 骊山烽火,历史浪漫主义的极致 最让我动容的,还是第一集《骊山烽火》中的最后一段。 周幽王纳了美人褒姒。 可无论周幽王使用了什么样的手段,褒姒总是紧锁眉头,不肯一笑,于是身边的近臣向周幽王建议道:不如点燃烽火,让诸侯们前来勤王,然后戏弄他们。 昏庸的周幽王,采纳了这条建议。 于是看着手忙脚乱的诸侯,褒姒终于开怀大笑。 但烽火戏诸侯,也让周幽王品尝到了恶果:当犬戎来攻时,再度点燃烽火的周幽王,已经不再被各大诸侯们所信任,结果周幽王被犬戎杀死。 身着黑衣,肤如脂玉的褒姒,趴伏在周幽王的尸体旁。 她惨然而笑。 随后,被士兵追逐的褒姒,在旷野之上奔跑,飘飞的黑色衣摆,如同空中一朵黑色的云彩,之后又逐渐成为了一匹马的轮廓,消失在远方。 在我心里,这一幕,是国产历史剧的最佳场景。 首先,极致的历史浪漫主义,让人折服。 人自然不可能变成一匹马。 黑色的衣衫,将褒姒如若凝脂一般的肌肤,映衬得更为白皙,就如同那个底色古朴厚重,却夹杂着浪漫、残忍,与无限想象力的古老王朝。 其次,它隐含着的深意。 一个国家的兴亡,如果将大部分的责任,归咎于一个后宫的女子,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就像杨贵妃,她只是诱发安史之乱的导火索,而并非其根本原因。 褒姒也是如此。 西周末年天子的昏聩,以及不合时宜的繁琐、严苛的礼法,和井田制的崩塌,才是西周灭亡的重要原因,而褒姒其人,不过就如同那匹黑色的战马一样,是一个陪葬品而已。 鸿篇巨著,成于时代,也囿于时代 沈好放筹拍该剧时,遇到了好时候。 彼时《三国演义》刚刚大获成功,而其制作班底,他都可以直接搬过来,比如唐国强、张光北等演员,也马不停蹄的加盟了这部历史巨制。 但,他也遇到了时代造就的困境。 除了在前面提到的,被删除的30集之外,《东周列国▪春秋篇》在播出之后,遭遇到了一些批评,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剧中人物说话忽而刺耳,忽而又听不清楚。第二,大量的情节交代过于简单、故事连贯性太差。 其实,第一点,是纯粹的技术原因。 为了保证剧集的纯粹,以及保留演员在片场最好、最直接的状态,沈好放在拍摄该剧时,采用了现场收音的方式,因此从台词清晰度上来讲,肯定是不如后期配音的。 第二点,咱们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是因为《东周列国志》小说的自身原因。 长达数百年的时间,自然没有三国中那种像曹操、刘关张、诸葛亮贯穿大半戏份的主线人物,因此看起来有点散乱,甚至有些片段只能称得上是浮光掠影。 还有一点十分可惜的,就是经费问题。 为了更好地还原那个年代,剧组专门制作了40辆轴距长达3米的马拉战车。 这为拍摄又无形中增加了难度,导演沈好放曾坦言:“拍摄中最令人担忧的是战车奔驰打斗的场面,很危险,马拉战车狂奔起来不好控制”。 也许是前面花钱花得“太狠”,导致剧集后期的战争场面十分乏力。 在“长勺之战”上,场面十分壮观,让人看得血脉贲张,不过到了中期的晋楚城濮之战,其场面就要缩水了不少,到了后来的吴楚柏举之战,其场面,大致已经是“村斗”级别了。 但这些,丝毫都不影响《东周列国▪春秋篇》的伟大。 它继承了那个时代端正、严肃却不乏想象力的创作思路,为后来的历史剧,开拓出了一条关于中国辉煌历史篇章的奇诡想象之路。 在它之后,再无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