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友情链接 文\江湖小舞 “破9块的92油价,难道不是国人难以承受之重?” 在央媒《经济日报》今天刊登的“油价持续上涨成美国人难以承受之痛”一文下,有不知道感恩的网友留下如此评论。 随着年内的第9次调价尘埃落定,国内多地的92号汽油已经首次迈入了9元区间,继续在国际汽油价格排行榜上以1元人民币每公升的价差,遥遥领先于已经深陷“难以承受之痛”的美国,并有望进一步拉开差距,捍卫领先优势。 按照持续关注“美国40年来最严重通货膨胀”的《经济日报》说法,时下的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汽油价格,每加仑平均6.05美元,照此计算约合1.6美元一公升,相当于人民币10.6元。但是,加利福尼亚州的油价显然没有资格代表美国参与跨国油价竞赛。 根据美国汽车协会的统计,本周一美国普通汽油的平均价格已经升至了每加仑4.62美元的新纪录,相较于上周日增加了1美分,比一个月前贵了44美分,全美已有7个州的汽油价格跨入了5美元一加仑的区间。 在国内本轮涨价前的5月23日更新的世界油价排行榜上,当期世界平均汽油价格为9.22元人民币每公升,我们的油价显示为9.3元人民币,略高于世界平均油价,而美国的油价显示为8.3元人民币每公升,跟我们差距不小。 当然,除了一众委内瑞拉这样的产油国和穷得提不上裤子的国家,在全世界的发达国家中,美国是唯一的例外,贵为经济发达国家,汽油价格却低得离谱,油价与蒙古、古巴接近,比日本足足便宜了3毛钱,堪称最为特殊的存在。 很多人好奇,我们的油价到底是怎么一步一个脚印地涨到了今天这个地步? 老话说,一口吃不成大胖子,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的油价在经历了2014年那段史无前例的低价徘徊之后,凭借灵活的税收政策和《石油价格管理办法》的查缺补漏,终于堵上了在对标国际油价体系下油价潜在的可能跌到只剩税的制度漏洞,首创了牢不可破的“地板价”保护机制,得以在跌宕起伏的国际油价变动中最大限度的做到只涨不跌,或者涨多跌少,游刃有余,傲视群雄。 油价一直游离于市场和政府双重定价模式下的我们,于2009年5月,依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的通知》等有关规定,推出了《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这一“完善石油价格形成的新机制”,用来取代饱受诟病只涨不跌的老机制。 可以说这一价格机制的推出,确实平稳运行了几年时间,用官方的说法就是“国内成品油价格更加灵敏反映国际市场油价变化”,不过,在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油价发生了深刻变化,通俗点来说就是跌到了比油桶还便宜,国内油价迎来一波史无前例的十二连跌,在我们的主管部门看来,这显然属于“成品油价格机制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的问题”。 为了堵住油价无止境的下滑趋势,发改委抓住时机,在2014年11月28日到2015年1月12日,短短45天时间里连续三次上调成品油消费税,经过“提高”“进一步提高”“继续提高”后,成功将汽油消费税,从2009年的每升1.0元提至每升1.52元,单位税额涨幅超过50%。 鉴于这次惨痛的“教训”,2016年1月,发改委将此前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升级为《石油价格管理办法》,去掉“试行”二字的成品油价格机制完善最具创造性的发明自然是“地板价”的写入,根据规定,当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4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不再下调。 与之相对的“天花板价”为130美金,理论上,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无论是从字面意思理解,还是有关人士的多次解读,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天花板价”远没有“地板价”结实,“不提或少提”这种充满不确定的表述,其实就是明白无误地告诉你只有“地板价”,没有“天花板价”。 在尚未逼近130美元的天花板价之际,92号汽油已经突破了9元,在油价涨势一片大好的局面下,不少网友都希望,油价坚挺的背景下,当初涨上去的成品油消费税能降下来吗?毕竟,当初的燃油税密集上调就被很多人认为不仅吃相难看,而且如此高频率的调整有些不正常。 我们的油价虽然比美国高了1元人民币以上,但我们的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5128元人民币,相比之下美国的人均收入超过3.9万美元,月薪3000元人民币的群体烧着比月薪3000美元的群体还贵的汽油,却是月薪3000美元的群体早已“难以承受之痛”,让人总感觉哪里不太对劲? 这么说吧,美国人3000的月薪差不多可以加60箱油,而我们3000的月薪,只能加6箱多一点,油价再怎么涨,对美国人来说,顶多就是加一箱油少吃一顿麦当劳,但对于我们来说,就得是少吃一顿烧烤了。 套用米兰·昆德拉的话说,到底油价是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按照专家的说法,油价太低了不利于大家奋斗,我们的合理油价区间是23元人民币每公升,成长空间还有很大。 当然,我们也有油价比美国更具有明显价格优势的地方,正等着我们去解救。 ![]() |